“心流营造”·沉浸式艺术展·赏析

2024-05-08 09:48 2150

沉浸式艺术展丨“心流营造”,沉浸式艺术展览发展溯源、案例赏析与策略优化


2024-05-08 12:00

沉浸城市




编者按

沉浸式艺术展览作为一种划时代的艺术表现手法,正以其革新性的理念与前沿科技手段重塑艺术欣赏的维度。它超越传统静态展示的界限,巧妙地将数字技术与互动体验交织在一起,从根本上转变了公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交互模式。作为结合了多领域链接的新兴艺术形式,沉浸式艺术展凭借它惊艳的表现效果和带给参与者的非凡体验而深受民众欢迎。

随着体验经济的来临,沉浸式艺术展览这一独特的体验形式发展迅速、广受追捧。研究表明,具身参与更容易引起主体的空间沉浸,进而获得心流体验。有学者从分析沉浸式艺术展览心流体验的意义价值入手,总结观众在观展时的心流生成逻辑,并在具身认知的视角下从认知过程、感官通道、认知环境三方面提出了沉浸式艺术展览心流的唤醒方式,为沉浸式艺术展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 · 时代发展的产物——沉浸式艺术展的前世今生

沉浸式艺术展是随着科技进步应运而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核心为“沉浸”,是指艺术在特定空间内,采用声、光、电等元素,为观众营造一个有别于现实的场景。其凭借多重感官体验的特点,突破了长期以来艺术界陈列式的展览模式,打破了传统艺术展览客体向主体的单向输出现象。观众在获得感官体验的同时,能与作品产生互动感,进而引发共鸣。




(图片:潘多拉沉浸式博物馆展陈丨来源:城市光网)

事实上,沉浸式艺术展并非是一个新兴概念,早在1900年,艺术家在非叙事电影里就已经开始尝试制造沉浸式的直观体验,期间由于经历了科技的更迭,沉浸式便一直运用于在电影和艺术。至于我国的沉浸式艺术,则可以归因于VR技术带来的虚拟现实体验的兴起。

2010年,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就和中国新锐建筑师马岩松合作过沉浸式展览“感觉即真实”。2013年末,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我有一个梦”亚洲巡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启,更是将沉浸式艺术展览推向了普罗大众,引起了展览界的一种风潮。随后,沉浸式艺术展览在我国遍地生花,为观众们带来一场又一场的非凡体验。艺术家们积极地把身边的新技术应用到作品当中,使得作品和参与者间能更直接进行互动和对话,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沉浸式体验。


(图片:“我有一个梦”巡展丨来源:网络公开)

目前的沉浸式展览往往是让观众厝身于一个特定空间内,运用数字化虚拟技术合成并重构世界,通过艺术情境的融合为观众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心灵场域。科技感、互动性、趣味性是沉浸式艺术展的重要特点,也是它相比传统艺术展更能吸引大众的重要原因。

科技的突进、设备的更新,让艺术作品变得更为生动,观众能在这样的场域中从多维度体会到创作者的用心,全身心地感受作品背后的丰富涵义。这样的“体验模式”代替了以往的“观看模式”,观众的感受和体验被放在了一个核心的位置,重点突出了他们和艺术家、作品之间的互动。



(图片:“感觉即真实”丨来源:网络公开)

为了让观众能“浸入”到作品之中,从原来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并成为新媒体艺术空间中的一部分,展览设计师常在空间和作品中布置大量的互动装置来增加“沉浸”体验,常见的互动装置有:感应互动、触控互动和人体追踪互动等。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助力使得艺术突破传统的静态展示,更加强调了作品的互动性。游客与交互装置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能收获更具深度的情境体验,因此沉浸式艺术展与传统艺术展区别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感知方式不同。

传统艺术展览是单一的视觉呈现,主要是按照创作者的创作时间、主题和类型,或者是某一时期的展览按照作者、年代和类型,将艺术作品封入画框悬挂在墙上或者陈列在展柜中。沉浸式艺术展则是多元的视听展示方式,利用图像、声音和色彩等相互组合,在表现手法上更加注重多种科技手段和媒介的运用,突出想要表达主题的同时,增强观众的沉浸式和体验感,形成形式上传统与创新的统一。



(图片:潘多拉博物馆丨来源:城市光网)

二是展示方式不同。

传统艺术展览为体验者提供的是静态展示空间,游客通过观看静止于墙壁或展柜中的艺术作品接收信息,为体验者提供了自由的思考空间。沉浸式艺术展览则是为体验者提供动态的展示空间。作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其具有内容丰富且形态多样化的特点,包括使用不同的新型媒介材料、交互式设备和虚拟技术等多种形态。其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打破展示空间限制下的时空局限性,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展示更多的内容,扩大了空间展示的灵活性。因此与传统展览相比,新媒体艺术展览能够更好地传播精神和烘托主题,通过设置互动体验环节增强参观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使其对展览内容及主题产生共鸣。


(图片:NAKED FLOWERS花舞光影展丨来源:城市光网)

二 · 艺术与科技交融——近期沉浸式艺术展案例赏析


(一)上海:吉卜力工作室物语沉浸式艺术展

《吉卜力工作室物语沉浸式艺术展》是一项全球首站展览,落地于上海,由阿里影业与吉卜力工作室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后推出。该展览是对吉卜力工作室经典动画作品的一次全方位沉浸式呈现,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观众可以体验到宫崎骏动画世界的奇幻与美丽。



(图片:吉卜力工作室物语丨来源:网络公开)

该展览总工程历时122天,3大场馆联动 ,24个展区,打造2800平米沉浸空间。由10多位日本匠人精心打磨进行道具做旧。为了打造沉浸式的体验,总计使用52台数字投影设备,实物造景与数字光影技术相结合,还原《千与千寻》《龙猫》《魔法公主》等吉卜力工作室十大经典动画作品。同时,展馆内还将惊喜展出600本铃木敏夫个人藏书。吉卜力工作室物语展将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以沉浸式、多感官的方式为大家呈现吉卜力动画世界,营造2024上海年度打卡圣地。


(组图:吉卜力动画世界丨来源:网络公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还设有《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专属空间,这是宫崎骏导演暌违10年的全新作品,展览沉浸式地还原了影片中的经典场景,为观众提供了别样的体验。此外,展览还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打造了适合打卡拍照的场景,如warawara环形幕墙、人生电梯、光影隧道等,增加了互动性和趣味性。


(组图:经典场景丨来源:网络公开)

《吉卜力工作室物语沉浸式艺术展》通过数字展陈技术,成功地将动画世界带到了现实之中,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和创新的艺术空间。这场展览不仅是对吉卜力工作室作品的一次致敬,也是对现代艺术展陈方式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创新。

(二)上海:T.S.艾略特荒原沉浸式影像空间互动装置展

《T.S.艾略特·荒原 诗歌×音乐×视觉 沉浸式影像空间互动装置展》是一场结合了文学、音乐与视觉艺术的跨界展览,旨在通过数字展陈和沉浸式体验,为观众带来一次全新的文化盛宴。这场展览以T.S.艾略特的著名诗作《荒原》为基础,通过高科技手段,将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图片:沉浸式展览丨来源:城市光网)

该展览以“寻找诗歌阅读新形式”为出发点,通过“视觉诗”“空间影像”“互动装置”3个领域进⾏了⼀系列的研究创作。“读诗”不仅仅是阅读⽂字,它更是⼀种多种感官相互作⽤下的⾏为⽅式。换句话说,“读诗”的⾏为不仅仅是读(看),还可以聆听、触摸和体验。


(图片:“读诗”丨来源:城市光网)

展览将《荒原》中的诗句和象征元素以动态图像、互动装置和虚拟现实等形式呈现给观众。此外,展览还设置了多个互动装置,通过触摸屏和投影技术,让观众能够通过身体动作与展览内容互动。探索不同的主题和隐喻,甚至参与到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例如,观众可以在特定的区域内移动,触发不同的诗句和音乐片段,甚至可以通过特定的手势来改变视觉影像的流动,从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体验。



(图片:艺术装置丨来源:城市光网)

通过环绕声音频系统和多屏幕视频投影,观众被带入一个全方位的声音与视觉环境中。在这里,艾略特的诗歌不仅被朗诵,更被转化为音乐和视觉元素,与观众的感官直接对话。音乐家根据诗歌的情感和节奏创作了原创音乐,这些音乐作品与动态的视觉影像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组图:多感官参与丨来源:城市光网)

《T.S.艾略特·荒原 诗歌×音乐×视觉 沉浸式影像空间互动装置展》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艾略特诗歌的机会,更通过数字展陈和沉浸式体验,让观众在多感官的参与中感受到诗歌的力量和美。这场展览是对传统文学展览形式的一次革新,它打破了艺术门类的界限,通过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了一次全新的文化体验。

(三)广西:“寻迹之山海经·南宁站”数字光影展

4月26日,由广西旅发元境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旅元境)、广西瀑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寻迹之山海经·南宁站”在南宁会展中心揭幕。


(图片:寻迹之山海经丨来源:城市光网)

本次展览是广西首个以《山海经》为主题的数字光影展。该情景式交互光影展以上古奇书《山海经》为创作灵感,布展面积超2600平米,运用了最新的数字光影技术,将光影数字技术与自然科普、东方美学重释打磨,打造出一个集互动、体验、教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展览。


(图片:《山海经》主题展丨来源:城市光网)

以“观山海”、“土之境”、“有草焉”、“异兽录”、“非人哉”、“水之镜”、“众神殿”等11个主题打卡平行时空。将想象中的《山海经》还原,以形象动感鲜活的知识体验方式与古今相通的情感,破解《山海经》中埋藏的神话密码。


(图片:神话密码丨来源:城市光网)

展厅依靠360°全环绕式数字内容呈现、裸眼3D巨幕、5G交互、香薰装置等多种前沿技术手段,从视、听、嗅等多感官体验,直观形象建立起远古异世界的超凡幻想空间,重现书中的梦幻世界、奇花异草、上古异兽。同时充分运用独立场景设计和交互体验,三维立体还原山海经场景,抛开晦涩难懂的文字,将观众们带入一场上古文明探秘之旅,去寻觅远古时期的文明和信仰,识鸟兽草木之名,晓万物,启智慧。


(图片:探秘之旅丨来源:城市光网)

(四)重庆:《雾都奇谭》沉浸式光影艺术展

艺术家刘春田创作,码农和画匠公司策展的沉浸式光影艺术展《雾都奇谭》于2月10日在重庆国泰广场开展。50幅关于雾都奇幻传说的原创插画结合光影艺术与装置艺术,为观众呈现一场重庆都市奇观、城市传说、历史趣谈的沉浸式光影视觉体验。


(图片:雾都奇谭丨来源:城市光网)

展览有“麻辣元宇宙”、“蝴蝶效应”、“日日夜夜”、“都市传说”、“坠入爱河”、“异世界”等八个主题单元,共600㎡纸艺沉浸式体验空间。“蝴蝶效应”是关于重庆人的集体回忆,在这个单元你能看到重庆已消失的历史交通工具——巨型气包公交车。“麻辣元宇宙”是关于重庆麻辣美食背后的灵魂,光影装置投射出的不仅是重庆美食,更是重庆人火火辣辣的精神……






(组图:主题单元丨来源:城市光网)

三 · 沉浸式艺术展览的优化策略:心流体验的积极唤醒

2019年后,国家关于沉浸产业的政策陆续出台,在政府红利政策的扶持下,中国的沉浸式艺术展览迎来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产业乱象也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艺术与科技的天平没有达到应有的平衡,一些粗制滥造的项目使得艺术沦为科技的附属品。沉浸式艺术展览的发展,不仅要注重观众的临场体验感,更重要的是要唤醒观众积极的情绪体验,建立文化认同,实现“身心沉浸”。

(一)认知过程:强调身体参与的自我认知塑造

沉浸互动装置为观众提供了可供操作的艺术空间,对每一位参与者而言,体验的过程就是强调身体参与和自我认知塑造的过程。身体在知觉的过程中扮演了一种基础性角色,梅洛·庞蒂宣称:“身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初生状态的逻各斯’。”所以,实践性的身体参与首先建构起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整体框架。强化身体的体验性对于掌握审美技能,完成认知更新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一方面,身体参与要求展厅设计以可感、可视、可操作的方式呈现,同时也要求展厅设计应尽可能了解目标市场观众对沉浸体验的期望程度。另一方面,身体参与要求塑造情境性学习空间,舒适又合理的沉浸氛围有利于身体各个感官部位能力的激活和唤醒,从而形塑抽象思维,调动观众的积极情绪。




(图片:身体参与丨来源:城市光网)

(二)感官通道:深度卷入,实现追索性注意

在心理学上,无意注意为偶发性注意,有意注意为追索性注意。激活观众的感官体验,关键是实现观众自身对作品艺术形式内容的追索性注意,从源头唤起沉浸其中的乐趣。上文提到观众心流体验的生成逻辑由具身体验到情感强化达到共鸣,最终转化为动的力量。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情感作为黏合剂而存在。情感的存在可以连通观众的感受,让观众与艺术家实现短距离的心理交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言:“观众被吸引进创作之后,已经不能平静地坐在那里了,而且演员已不再使他赏心悦目。此刻观众自已沉浸在舞台上,用情感和思想来参加创作了。到演出结束,他对自己的情感都认识不清了。”因此,沉浸式艺术展览要充分尊重观众在体验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如若整场展览中艺术家占据了过多情感,使观众的情感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那也就没有产生情感共鸣的可能。因此,展馆场景的建设应以吸引、强化观众的感知为方向,尽可能使观众与展品、环境之间展开积极对话,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与存在感。




(图片:深度卷入丨来源:城市光网)

积极的意志行动可完成情感的深化和升华。余秋雨在《观众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意志行动,是情感的守护神。”意志的持续,使得浓烈的情感有了方向和归宿。观众缺少情感的意志行动,不过是机械、麻木地观赏;与意志行为相脱离的情感抒发,也不过是断梗流萍,无法畅快地表达。因此,只有观众将内心的情感以行动意志表达出来,情感状态才会升腾为对艺术的炙热渴求。这就意味看要唤醒观众的心流需要注重观众情感的深度融入过程,并由意志行动引向更为深入的层次,例如,采用多视角叙事使观众产生期待视野,观众每次只能获取单一视角,并基于自身认知对事件的全貌进行预估和推测,进而获得剧情角色的代入感。而体验后,需要重新参与或者通过各个角色之间的沟通了解其他故事的线索才能还原事件的全貌,这也就为艺术展览本身带来了神秘感,并增添了观众自身参与的乐趣。

(三)认知环境:“身临其境”转向“身在其境”

既然将身体、认知与环境看作是动态的统一体,那么环境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吕东昇敏锐地发现,如今的数码科技、光效媒介等成熟的技术手段营造出的沉浸式体验效果,在消解观众与作品间界限的同时,能实现观众与作品的良性互动。

技术手段的应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原作品的还原与再现,使作品的意境得以延伸和发展。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接受一个现实:当代技术已经成为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这一层面出发,“灵韵”的内涵其实已经扩大化了。科技的介入使得“技术灵韵”成为当下沉浸式艺术展览的“灵韵”所在。而如何真正利用技术重塑“灵韵”以及促进人们对灵韵的认知和理解是我们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图片:身在其境丨来源:城市光网)

一方面,重塑“灵韵”主要表现在艺术展览主办方、展馆方层面。在布置馆内场景时,注重展陈整体和谐,分类清晰且一目了然,实现空间的合理经营与利用;在选择展品时,按照“艺术性”主导的基本原则,要求选取的作品本身要具备充分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以便更有利于建立起作者与观众的情感连接;在置入技术手段时,尽可能实现让观众靠近艺术品的背景和内涵,融情于景,并时刻保持“唯技术论”的警惕。另一方面,感知“灵韵”主要体现在观众层面。观众与展品融为一体、即时互动,从传统的身临其境转向身在其境。可以说,技术的加持和参观者的介入使得整个作品得以完美呈现。

编者后记

沉浸式艺术展能够为观众提供深度参与和情感体验的机会,而心流体验则是观众在展览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的关键。因此,在未来的沉浸式艺术展览设计与策划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观众的心理体验,注重创造具有情感共鸣和参与感的展览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沉浸式艺术展成为观众与艺术互动、情感共鸣的场所,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注入新的活力与可能。

沉浸城市智库认为,沉浸式艺术展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技术创新和展览内容的融合。在展览设计中,引入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以增强观众的沉浸度和参与感。同时,注重展览内容的多样性和深度,结合当代艺术、科技创新、社会议题等元素,打造具有独特主题和内涵的展览。此外,与学术机构、艺术家、科技公司等合作,进行跨界合作和资源整合,以提升展览的品质和影响力。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对观众需求的敏感性,不断优化展览体验,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参与度的沉浸式艺术展。




贴主:Haisen2023于2024_05_08 10:09:15编辑


评论列表 (1)
  • caspase 2024-05-08 10:46:52
    评论 1
    已经给本帖加上 25 银元!
返回